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查

——基于在校学生的调查

发布者: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发布时间:2017-02-19浏览次数:318

第一节.数据来源

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092012级共717名在校学生为总体,共发放问卷710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6%。其中男生253人,女生359人。年级分布为:200990人,2010130人,2011184人,2012208人。

第二节.结果分析

1.在校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认识

1.1  在校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阅读情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南,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阅读情况是反映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2-1:在校学生对《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阅读情况

如图2-1所示,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表示只是“初略翻了一下,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只有12%的在校学生表示“认真阅读过,并把它作为学习的指南”,同时,也有高达11%的在校学生尚未读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说明,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讲解不够,学生对人才培养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1.2  在校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性的认识

2-2进一步说明了上述问题,有高达42%的在校学生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听说很重要,但自己没什么感觉”,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不是很了解”或“指导意义不大”,只有28%的在校学生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在校学生对《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学习的意义的认识

1.3  在校学生参阅其它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情况

在校学生是否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积极学习参考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尺。也是学生开拓视野,增进对本专业了解深度的重要手段。但通过调查得知,只有6%的在校学生曾经认真阅读过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有高达69%的在校学生从未了解过其它高校的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说明学生的视野有点拓展,如图2-3所示。

2-3:在校学生对其它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

2.在校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评价

2.1  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

2-4:在校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评价

从图2-4可以发现,有高达62%的在校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较高,感觉达不到”。这一数据说明,在校学生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同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讲解深度,专业教育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2.2  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评价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做了九个方面的规定。通过调研发现:有70%的在校学生认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达到,占比最高,也有62%的在校学生认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和经济发展现状”可以达到,占比较高;认为可以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具备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四项能力的在校学生分别占比55%,51%,51%和50%;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学生认为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难以达到的能力是“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和“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三项,其中,占比最低的一项是“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只有28%,说明在教学中该项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3  在校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规定了15门主干课程,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基本评价。

2-5:在校学生对大一学年主干课程的基本评价

从图2-5中可以看到,分别有94%有81%的在校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掌握程度为“一般熟练”以上,说明学生对上述两门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较好,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掌握程度要高于对政治经济学的掌握程度。政治经济学课程选择“基本不熟练”和“完全不熟练”两项的在校学生远多于微观经济学课程。

2-6:在校学生对大二学年主干课程的基本评价

从图2-6中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大二学年开设的五门主干课程的评价较为趋同,但对宏观经济学的掌握程度显然要高于其他几门主干课程。

  

  

2-1:在校学生对大三学年主干课程的基本评价

课程名称

非常熟练

较为熟练

一般熟练

基本不熟练

完全不熟练

中级宏观经济学

16

7%

102

46%

87

40%

6

3%

9

4%

计量经济学

6

3%

75

34%

96

44%

35

16%

8

4%

发展经济学

8

4%

60

27%

100

45%

49

22%

3

1%

经济学说史

12

5%

85

39%

74

34%

38

17%

11

5%

投资经济学

15

7%

69

31%

96

44%

37

17%

3

1%

产业经济学

15

7%

62

28%

97

44%

42

19%

4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4

2%

44

20%

114

52%

51

23%

7

3%

实验经济学

9

4%

69

31%

98

45%

29

13%

15

7%

从表2-1中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投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掌握程度也较好,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一般熟练”及以上,这将与第四章毕业生的相关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2.4  对学位授予要求、推荐书目、社会调查、中期论文和专业实训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的的参与情况

2-7: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毕业与授予学位的学分要求了解情况

从图2-7中可以发现,只有22%的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毕业与授予学位的学分要求十分了解,有半数的学生表示“大概知道”,也有25%的在校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在多年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在校学生对毕业与授予学分的了解情况还十分不够。

2-8: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

从图2-8中可以看到,全部阅读过推荐书目的只有3%,有43%的学生阅读了一部分推荐书目,更有高达37%的学生没有阅读过人才培养方案推荐的阅读书目,也有17%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推荐书目的存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9: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社会调查的参与情况

从图2-9可以看到,有46%的学生参加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且撰写了至少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有9%的学生参加了两次及以上的社会调查活动,也有高达28%的在校学生尚未参加过社会调查活动。考虑到回答本题的受访者为高年级学生,说明在校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

2-10: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中期论文的基本评价

中期论文写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文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中期论文的评价较为正面,但也反映出很多突出的问题,如有42%的学生认为中期论文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2-10所示。

2-11: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训的基本评价

专业实训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但从开展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90位应届毕业生中,有高达40%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专业实训,也没有接受过相应指导。充分说明,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专业,专业实训更多的还停留在书面上,实际操作执行的较差。

第三节.对策建议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1.1  专业思想释义

所谓专业思想一般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包括学习动机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学生学习状况转专业的意向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对专业的心理适应等几方面

1.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为入学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影响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专业思想教育又是入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使新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习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和前沿动向,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对稳定新生思想情绪激发其钻研专业的热情和巩固专业思想尤为关键

高校新生入学之前在填写报考志愿时, 对所经济学专业了解甚少, 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以及就业前景怎样, 都不是很清楚。新生入校后渴望得到更多更准确关于经济学专业方面的信息。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 热爱经济学专业, 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加强学生学风教育, 湖北经济学院将专业思想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坚定学习信心、巩固专业思想和爱校、爱专业、爱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是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可系统地介绍经济学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校经济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在内容上, 专业导论首先应讲解经济学专业的具体情况, 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情况,让学生一入学就清楚, 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学好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向学生解释课程设置的思路、本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及开课目的、时间、要求, 让学生对今后要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尤其要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情况, 介绍本专业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情况、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式、专业的发展前景等, 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同时, 要讲授一些后续发展相关知识, 如就业择业与事业、研究生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 让学生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

通过实施科研导师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聘请在教书育人方面比较知名的博士、教授、专家等名师,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报告、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巩固大一新生的专业思想, 进一步强化新生的专业教育, 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未来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 给予大学新生更多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指导, 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 影响、感染和帮助大一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 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了解所学专业, 尽早接受学术熏陶, 提升文化品味,充实精神生活,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为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教师对新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在专业基础课的授课环节中, 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引导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尽快改变其在中学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在学习过程中, 使他们懂得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请已毕业和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谈体会, 以鼓励新生安心本专业的学习、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 从而稳定和强化新生的专业思想。注重收集整理本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 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 使新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 激励新生热爱专业,树立学好专业并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 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学院的实验室, 介绍相关仪器设备及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

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对新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中, 应发挥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 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首先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 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 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 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 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大力开展学长导航行动, 组织学长和新生座谈会, 使新生了解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 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再次要通过谈话、讨论的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 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 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任课老师联系, 及时掌握新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 以便配合任课老师做好教学与管理工作。最后要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信息资源, 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阅读紧扣教学内容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 学会做读书笔记, 以帮助理解、巩固、消化专业课知识。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专业知识在当地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巩固专业思想

2.扎实开展学风建设

2.1  学风建设的内涵

指学习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而言之指学习的风气。准确把握学风这一概念的意蕴应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三个层面去理解。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在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心理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从教育学层面来理解, 学风是指学习者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学习者应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概而言之作为大学灵魂的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 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包括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内容, 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 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全面理解学风的科学内涵, 对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  经济学专业在校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合并组建的地方财经类高等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生源质量近几年有很大的提高,且相对较为稳定。经济学专业在省内的一志愿率一直较高,当前学风总体尚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是学风的主流。但由于社会大环境、高校小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原因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学风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大学生由于未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及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习目的不甚明确,学习态度尚欠端正,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同学们平时听到的更多是经济学家对政策的畅谈,总认为经济学理论高深莫测,离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很远,因此,容易产生学习目标不明的现象。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之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公开、平等的就业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个别不靠素质靠后门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心态,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积极性,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从实际了解来看,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影响较大。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一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招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从而认为自己所学的经济学专业“理论有余,现实无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低年级学生,在学风中形成了一种“逆向同化”的现象,严重干扰的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是学习纪律涣散。有的学生沉湎于网吧,忙于社会兼职,忽略了学习,小部分学生上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学习纪律涣散。教师在授课中要紧跟时代前沿,将经济学的理论是中国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现实是,部分教师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课堂讲授的内容过时,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对图表和数字感到吃力,也导致他们学习纪律涣散,兴趣不浓。

四是学习习惯不佳。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把握大学教育阶段的特点,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没有养成积极、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这导致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方向,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经济学专业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是考风考纪不良。由于部分学生诚信品格缺失,人格修养缺乏,平时学习不刻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于是投机取巧,考试作弊。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三令五申,各高等学校严格考试管理工作,出台了很多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由于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平时用功不多,临到考试才“死记硬背”,这直接导致考风不良。同时,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考试制度。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都过于死板,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这也是考风不佳的重要诱因。

2.3  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是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也必然推动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也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秉承“治学先治人” “凡事德为先”理念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同时加强和改进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教和学的氛围。广大教师也要紧跟学科前沿,洞察学术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还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的作风,把教树和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国家、省市开展的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牢固把守讲台这块阵地,从而推动学风建设。

二是发挥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风建设的主力军的作用。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纽带。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必须有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作保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及学风和教风的和谐。辅导员自身也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动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持久的内在动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优良学风的创建。高校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的学习结构,不断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三是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大学规划,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切实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教育等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等差异,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人生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大一我们可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学业规划教育和生活适应教育。在大二我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科指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三进行就业指导,适时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大四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考研指导、就业的分类指导,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毕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升学、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学生社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利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大学承担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的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是这一任务得以实施的有效途径。我们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目前国家相关部委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数学建模大赛等学术科技竞赛,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各院校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要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开展科研的兴趣,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指导实际生活。
  五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该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实践、增长才干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与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每年开展的大中学“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厂矿、农村、社区、学校等,进行社会调研与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真正结合在一起。经济学专业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体现,感知经济建设的活力,才能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并将这些观察和思考体现到自己的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中去,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是要大力开展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寝室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具体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以班级和寝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创建学习型班级和学习型寝室,培养学生“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在班级和寝室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使班级和寝室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在班级和寝室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典型班级和寝室,可以对广大的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教育作用。学生寝室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要通过开展“卫生、文明、文化”寝室评比活动,将寝室学习氛围作为考察寝室建设的第一指标。鼓励以寝室为单位参加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在优良班级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周末晚讲评”的平台作用,鼓励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3.努力建立专业认同

3.1  专业认同的概念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由此发展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认同理论。一开始弗洛伊德本人似乎是随意使用认同(identification)一词,它用了四个词来表述认同的内涵:identificationincorporationintrojectionsinternalization,而这几个词的内涵往往有重叠的地方。随着人们对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有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不同角度加以认定。当今国外的研究,以北美为代表认为认同主要是指角色认同,强调个体在自我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意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学者米德(Mead1934)和埃里克森(Erikson1959)把认同分为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强调的是个体所处位置的意识。我国现有的研究把认同归属到态度领域,因此关于认同的分析基本上是引用凯尔曼(Kerman 1961) 提出的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三个不同过程:服从、认同、内化。近几年高校中关于认同的研究最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自我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专业认同等。而专业认同是新的热点。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1963 Erikson 首创自我认同的概念,指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题。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内涵非常广泛,那么如何看待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1998 年何红渠等人采用了1989 年在美国会计学会(AAA) 下设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认同的定义。所谓的专业认同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合理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王俪静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所谓专业认同是价值内化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意像的形成过程。“对于师范生而言,专业认同则是对于整体社会学习环境的主观评估,透过环境逐渐形成对于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思想上,亦即是个体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接触,而逐渐习得作为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与专业技能”。而安芹的研究认为专业认同的内涵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与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层面的和谐统一。王顶明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中指出所谓的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认可,并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杨晶在《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的研究中认为高师学生专业认同主要指高师学生真正喜欢教师这个专业,愿意把教师专业当成职业,并对教师专业有积极的情感和正面的评价。张丽莉则认为所谓的专业认同是一个人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人会坚信自己所学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李慧敏在他的研究中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从报考专业、对专业学习态度及就业态度几个方面予以体现。

由以上这些内涵可以知道,目前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第一,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及情感,并愿意积极从事专业学习。在这一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专业认同应该是先有对专业的了解,专业价值的肯定,能够主动接受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不同的是,有些学者强调专业认同是一种专业情感培养及在这种情感下个体能力的养成,有些学者只是强调对专业的态度。第二,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职业的认同,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规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等。在这一方面研究者基于职业认同的研究意见比较统一

3.2  影响经济学专业在校学生建立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

一是学生自身因素部分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欠缺,了解程度不够深,导致对专业认同不够稳定特别是被调剂的大学生不仅没有对经济学专业提前了解,而且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样茫然的处境让这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普遍低

二是专业前景因素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对经济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觉到经济学专业在近年竞争越来越大,还有受当前的就业压力或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失望,因此开始不喜欢或者厌倦。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专业就业率与专业认同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可见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这与社会人力资源的调配有关此外低年级学生对经济学专业还没有真正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他们只凭着填报志愿的趋向和好奇,喜欢就选,因此满意度比高年级学生高

三是社会舆论因素社会这个强大的团体对大学生专业的看法表现为压力和强化两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大众对经济学专业一般都表示赞同和欣赏,认为它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学生的专业选择就会趋向于此领域,造成一窝蜂的现象。农村区域发展这个专业,大众的潜意识里认为它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因此社会舆论导向让选择此专业的大学生本身对此不感兴趣,社会舆论就会体现出强化的作用,专业认同程度就偏低

四是家长亲友因素。通过调查得知,部分选择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而是出于家长和亲友的意见,认为经济学专业就业面广,甚至是停留在“能赚钱”这样的初浅认识上。学生入学后,发现经济学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因此满意度并不高,显示出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因此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特点与所学的专业并不相符,最后导致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甚至厌学

五是专业调剂因素部分选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当时他们所填报的第一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其专业认同程度较低原因显然易见,调配录取的学生本身对现所学专业的兴趣度一般,不太满意这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上不够积极,持无所谓的态度教育机构在填报志愿方案的设计上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六是学校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虽已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调整和改革,但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地方高中阶段,学生往往对大学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的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一些学生对学校不认同导致他们难以进入学习者的角色,出现情绪不稳厌学的现象另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在大学生的心里,大学的教师应该是人生的导师,治学的典范,他们应该是十分博学充满才智的然而,在入学后,他们发现有的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有的十几年如一日讲授同样的内容,和学科的前沿相差甚远等,于是很多学生开始抱怨教师的学识和教学水平

3.3  促进经济学专业在校学生建立专业认同的主要举措

一是学生个人层面。专业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依赖于专业人士的队伍本身。任何进入经济学专业领域的学生, 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投身于经济学, 一方面应本着经世济民的理念, 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树立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专业知识的社会作用,找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利用经济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赢得全社会对经济学专业的关注和认可。

二是学校层面。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 应根据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适当增加专业外的课程学习与训练,增强经济学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学识与素质, 使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泛, 相应地,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就能站得住脚。要逐步提升经济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政府部分和社区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最鲜活的案例来讲解经济学,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三是社会层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前处于不一致性,那是由两者不同的性质决定的。部分企业人士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还非常浅薄, 甚至完全不了解,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他们对经济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另外,要将经济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将一些经济学的常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企业和社会要更加尊重基本的经济规律,政府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让经济学专业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展示自身所学的舞台。社会需要经济学, 经济学需要社会的认同, 更需要经济学人自身的认同。

4.积极提升经济学素养

4.1  经济学素养释义

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意。《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陆游(宋)《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后汉书·刘表传》:“ 越 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经济学养是指通过对经济学理论主要成理行为、经济货膨胀政政货币等)的学习,形成的一种用经济学视角去观察、思考、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和素质,形象地说就是“经济学思维”。

4.2  提升经济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深化对经济学专业的认识,树立用经济学知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理想的需要。市场经济的是体力力的的经济发展动人社会进步的经济社会社会发展先,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大学生之有的原科学支配强烈社会市场经济最显著之一发展大学生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最后科学市场大学生市场便设计化为社会出一的经济社会以对社会市场经济,人成为要的主力大学生市场才能市场的要发展成为社会有,大学生新意等等更好地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中,量的经济时时刻刻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有经济学基步具经济学基理论中出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的经济问题,大学业后就业还是考研成本?参加支配,合理膨胀等等形形色色的经济问题是经济学所要涉息息经济学,关于科学,可以有一经济的经济种变化,科学合理使

三是学经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社会经济认识问题的新视经济能正认识和解我种经济现象的情况多的品和普遍时,社会就不的方品和来说有,国家来说来说所有使所有增收的问题经济学,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当经济时,国家会出张性的政政出,刺激经济复苏当经济时,国家会出性的政政提高出,提高为经济及时因此,学经济使国家出的经济有一认识国家出的经济

4.3  提升经济学素养的具体举措

对于经济是要学生经济提高采取经济理论给他提高理论问题问题的合湖北经济学院的教学为要提高经济学大学生的经济学素主要途径:

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经济学主干课程安排到全校多数专业中,以形成较强的办学特色。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财经类教学型院校,为了凸显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经管类的办学优势,经济学主干为全校多数专业的通开课程。如新闻学专业学生通过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为培养财经类新闻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体育经济专业,通过开设经济学相关课程,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形势,将体育经理人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效弥补了我国体育市场人才匮乏的局面。

二是教学组织,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学生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经济学基经济理论学统讲现代教学式结采取教学,在学生学经济学基理论时,经济学理论问题问题的动学生可以采取讨论展开师生互动对于学生的疑问题,及时其心的疑提高学生学经济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近年学校量的外著学者人士期开展动,经济界家学者社会经济问题学生经济提高了问题的认识和学校推出的 “藏龙知名学者展开学生社会

是抓好第二课堂精品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近年来,学校利用经济学家雕塑长廊校园文化景观组织开展“经济学家雕塑长廊文化周”,向全校学生普及经济学常识,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通过成立“SET团队”向全校新生讲解校园经济学家雕塑景观,培育学生的经济学兴趣点。通过开展以“谈概念”“谈原理”“谈案例”为主要环节的“经济学人相对论坛”活动,让第二课堂积极反馈教师的课程教学成果。通过开展经济热点问题辩论赛,鼓励学生运用经济学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经济问题。

五是组织好社会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第三学期”活动社会教学对于起着要的作用书本理论书本理论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科研导师制,积极学生结合老师的在研课题申报相关科研立项,充分开展题社会调研并组织中期检查,讨论,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学生所学理论,达自看法学生,向人士学人士对经济学生理书本理论使学会了分社会生问题的方提高了分社会生问题的

是开展好阅读经典原著活动。教科书是理想经济具,除了教科书以外,积极鼓励和引导经济学专业在校学生开展以“阅读、分享、成长”为主题的读经典原著活动。通过邀请教师对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荐书目进行导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学术沙龙和热点探讨。除了推荐书目,还鼓励学生阅读俗的经济笔,的经济经济学精神经济等,大学生理经济学基理论,提高大家理论,在生中,在中,使经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