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承担了全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我系历来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高度重视,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学期《宏观经济学》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实行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为了能够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考试的总体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改进,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我系于4月12日下午就如何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举行集体教研活动。本次集体教研活动由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主办,孙永平博士主讲。
孙永平博士首先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上学期考试卷面成绩的分布情况。参加此次考试的学生涵盖我校2011级所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应考人数2214人。其中,实考人数2205名,缺考9人,舞弊5人。实考学生卷面成绩的方差为14.34,均值为71.73,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99。就数据本身而言,如图1所示,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的卷面成绩集中在均值附近,标准差较小,卷面成绩分布较为合理。
图1 成绩分布频数图
在2205名学生中,成绩为优秀(90-100)的181人,比例为8.21%;成绩为良好(80-89)的556人,比例为25.22%;成绩为中等(70-79)的596人,比例为27.03%;成绩为及格(60-69)的447人,比例为20.27%;成绩为不及格(60以下)的425人,比例为19.28%。可见,卷面成绩总体不及格率较低,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在60-89之间,呈现良好的分布状态。
接着孙永平博士分析了上学期考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他认为,仅就卷面成绩来看,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考试。《宏观经济学》为学校统考课程,命题工作由教务处直接负责,与以往考试不同,不仅教务处与试卷命题人直接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而且命题的试卷数量也有以前的2套增加到4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试卷外泄的可能性和考试的公平性。此外,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合理,难度适中,覆盖面较宽,基本涵盖了本课程的所有章节,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题量和结构适当。
但是,考试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从卷面成绩来看,第二题辨析说明题的得分普遍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每小题分值过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的依赖于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课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仔细推敲的习惯,无法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现实问题,导致在该题上得分不高。第二,从卷面成绩来看,第五题综合分析题得分也普遍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五题涉及到前后三章的内容,学生缺乏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并和逻辑整理的能力,因此无法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分析现实问题。
最后,孙永平还就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第一,结合实际,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尽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表述相对松散,但是也有其核心要点,教师要结合实际,从其核心要点出发,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活、讲清楚。第二,要加强案例教学。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分析现实问题,但是理论学习和理论应用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而加强案例教学就成为把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分析能力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